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遊記


  
 
 
 


最近閱讀兩本香港人寫的旅行遊記,都是davy介紹的。一本是一個香港記者寫的南美遊記 <浪遊南美>,一本是謝昭仁和伊藤的<朋友日記>,兩本都睇得很起勁。

遊記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類書籍,可以睇得好快,尤其是香港人寫的遊記,因為多共鳴,文筆通常較內地/台灣的直接隨意,不賣弄文采。 可惜香港市場細,坊間香港人寫的旅行遊記真的很少,我看的遊記,十居其九都是來自台灣。



驅使我喜歡看遊記是因為三毛的書。第一本看的是<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是中一時學校要求我們讀的,讀畢還要寫閱讀報告‧當時我還是個沉迷在<閃電傳真機>的細路,三毛在書中描述的外國生活/經歷彷彿帶我進入另一個國度,意識到原來生活並不一定要留在自己的國家,旅行原來可以用流浪的形式。我一度迷上了三毛,她的書我全都看過。

另一本影響至深的是歐泳櫸的<浪蕩澳洲遊365日>,沒有這本書,我未必會有那麼強烈的慾望要到澳洲闖一闖。閱讀這書時我的背景跟作者是很相似,大學剛畢業,冇錢,冇負擔,冇拖拍,冇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但有一顆衝破自我的決心,不甘心甫畢業便留在香港做一條咸魚。<浪蕩澳洲遊365日>這本書當時結我很大的震撼,刺激了我埋藏心底已久、像三毛般到外國闖蕩的慾望。

還記得十年前的<電波少年>嗎? 當年在香港曾引起哄動。不過當時我還少,對昭仁和伊藤的旅程沒有多大了解,十年後的今天才有機會閱讀他倆當時的日記‧<朋友日記>一書是以日記方式記下他倆每天的生活。其中昭仁那一part是全口語寫成,連錯別字也沒有改正,真的原汁原味。昭仁的文筆好搞鬼,用詞十分地道,令人會心微笑。最記得他形容自己在非洲一麵包廠打工時 同伊藤逗本地女工開心,"總之on 居居(p.s 昭仁真係咁寫)咁就大家happy",又鬼馬地以 "熱多打卡時. 打家劫舍"來形容他的同伴伊藤的名字的日文發音 Itou Takasi。自己做過backpacker,對他們流浪的情懷有更深的體會,深深明白他們流浪期間有熟食吃、有汽水飲的喜悅。

<浪遊南美>的作者azzi是中大畢業生,畢業後在美國的星島日報工作,曾數次奪得當地的記者獎項。她暫時放下美國的工作在獨個兒到南美隨心所欲地旅行了五個月,跑到沒有遊客的村鎮,走到語言不通的地方,時而旅遊,時而跟本地人學西班牙語。可以做到出色的記者又有勇氣到南美闖蕩,我真的很羨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跟Mirror 悲喜與共 - 記Mirror Feel the Passion Concert

入坑三年,終於可以以合理距離現場睇到Mirror 12子的演出。雖然去年有兩次機會見到mirror,分別係迪士尼Fantastic Meet活動的mini concert 同埋喺會展搞嘅12怪盗分享會,但兩次的體驗都頗災難性。迪士尼那次雖然已提早兩小時去擺位,但因係唔夠早,連鏡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