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勇闖邊境隱世村落 - 蓮麻坑

沙頭角邊境村落蓮麻坑雖然已經解禁,上水又有小巴入村,理應不用「勇闖」。不過由於進入蓮麻坑的一段車路仍然是禁區,沒有禁區紙是不能坐車入村的。所以解封後的蓮麻坑依然「隱世」。為了一睹這隱世村落的風采,我們不得不「翻山越嶺」,「用自己的方式」勇闖蓮麻坑。


從坪輋村開始
在做足功課的郭導帶領下,我們先坐小巴到七彩繽紛的坪輋村參觀一下。

從坪輋村走到附近的坪洋村,踏上由村民修建的梯級,來到一個山坡眺望新界東北至深圳。隨著東北發展,這片翠綠景色快將會成為歷史。


回到坪洋村,窺看可能是香港最巨型的樟樹。粗壯的樹幹感覺像童話故事中的森林。


堆田區旁的塘肚古道
看畢樟樹,我們往東北堆田區的方向走,經塘肚古道前往蓮麻坑。這大概是徒步進入蓮麻坑最快的方法。可是塘肚古道的入口在堆田區馬路邊,而堆田區也是閒人免進,我們只能一直在堆田區馬路邊的叢林中穿插,爬進並繞過引水道,尋找沒有任何標示的古道入口。如果不是盡責的郭導早一天來探過路,我們大概不會那麼順利就找到這條隱世古道。


找到了這塊堆田區「不得擅進」的牌就是找對了路了。

古道不是正規行山路線,沒有任何標示,行山人士都是靠前人留下的絲帶認路。

我們進入古道的這個星期天早上,整條古道就只有我們四個。

古道遊人太小,石路都長滿青苔,很跣,要步步為營。

古道中的荒廢禁區路牌

穿過古道,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對岸深圳的高樓大廈和梧桐山


蓮麻坑村

終於來到了蓮麻坑村,看到了風水池,是為客家圍村的典型建築特色


熱情的村民煲了山水及由山水沖泡的鐵觀音,著我們一起喝。大家就在風水池邊喝點茶,歇一會。池邊有一個獨自在騎單車的小孩。我們跟他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訕,忘了是誰先發起,說要到村內的學校看看。於是小孩充當我們的小導遊,騎著單車帶我們從學校的後門進入學校。

敬修書院

我們跟踏著 Thomas火車頭「越野單車」的小導遊穿過小樹林,到村內的學校後門去


來到學校才知道原來這所村內惟一的小學「敬修書院」已經荒廢。後來在網上查看,學校在2008年暑假後被殺,之後成了村內小孩的「探險」勝地。而我們的小導遊其實是在上水的小學讀書,每天坐半小時的小巴到上水上學。


荒廢的「敬修書院」。其實校內還留下了一些電腦、桌椅和家具。


離開學校,跟小導遊回到村內。由於蓮麻坑偏僻且長期封閉,村內得以保留了不少清朝時代的古蹟。這道門是其中之一。


這塊「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的石碑也是清朝時期留下來的歷史古蹟,但由於年代久遠,字跡不太明顯,一不留神就會錯過。就連我們的小導遊也沒有為意這石碑的存存。我們問小導遊知不知道石碑寫什麼,他看不出,於是在附近地上拾起一些碳,用碳把碑上的字填黑。等他終於能讀出碑上的字之後,他卻以後「屎」字是「尿」字。

「葉氏宗祠」

小導遊話要帶我們去「紅樓」,行行吓忽然放下他的Thomas 火車頭「越野單車」。原來頭先入學校條路搞到架車黏滿泥,佢要洗車。他身後是另一古蹟「葉氏宗祠」。小導遊見我們對宗祠十分好奇,就主動打開宗祠的大門讓我們入內。

「葉氏宗祠」掛了一塊清朝同治時期的「御前待衛」牌坊。小導遊說他不時會來宗祠吃雞翼和豬肉。我們在「葉氏宗祠」參觀了不到10分鐘,小導遊開始催促我們快離開,不能讓別人看見。看來這個「葉氏宗祠」並不是對外開放。為免小導遊難做,我們便離開了。


繼續由踏著 Thomas 火車頭「越野單車」的小導遊帶路去「紅樓」


葉定仕故居


村民口中的「紅樓」其實是革命先烈葉定仕的故居,現已修復並成為法定古蹟。葉定仕的一生傳奇如電影。出身蓮麻坑貧窮家庭,少年時被「賣豬仔」到泰國後置富,更娶了泰國公主等三個太太。其後孫中山搞革命,葉定仕回國追隨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並參考了孫中山在家鄉中山的住宅設計,在蓮麻坑興建了這座揉合東西風格的大宅。為搞革命至傾家蕩產的葉定仕其後敗走泰國,但在泰國發展亦不順利。晚年一無所有的葉定仕回到蓮麻坑,又遇上香港淪陷,最終在兒子出外買糧食期間餓死於大宅裡。


從大宅的露台望向屋外的孫中山雕像

大宅的露台

大宅的露台



小導遊幫我們拍的合照,居然也拍得不錯。

我們在大宅旁休息吃乾糧,我又給了小導遊綿花糖和魚肉腸作為「打賞」。原來小導遊上星期也帶了幾個行山人士來看「紅樓」,那幾個行山人士還送了可樂及薯片給他。這次做我們「生意」,只得到一粒綿花糖和魚肉腸,實在是「蝕本」。他這邊廂津津有味地吃我的綿花糖和魚肉腸,那邊廂又埋怨說「得咁少導遊費」。我們裝作不開心地對他說估唔到原來他帶我們來參觀只是為了導遊費。小導遊聽後似乎有點慚愧,靜止了片刻後跟我們說 : 「我呃你地架咋 ! D汽水同薯片唔係行山果D人俾架 ! 係士多果個「昆伯伯」俾架咋 !!」。

雖然唔知佢邊句真邊句假,但他的回應總算沒有破壞我對蓮麻坑村的純樸印象。


這條看似平平無奇的古石橋也是古蹟,類似的石橋在香港已經所餘無幾。是為來往蓮麻坑村和葉定仕故居的必經之路。

蓮麻坑因為停止耕作多年,成為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河流及樹林都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並因此曾經被政府改為保育區域,引起村民不滿。

離開葉定仕故居,小導遊帶我們去找「昆伯伯」。「昆伯伯」經營村內唯一一間士多,但這士多只是偶然少開門。我們在蓮麻坑逗留期間都看不到士多開門,也找不到「昆伯伯」,買不到飲料。問路上的村民哪裡有飲料賣,村民以為我們不夠水喝,問我們要不要水。我們其實只是「口痕」,想喝些別的東西,只好謝過村民的好意了。

這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半,本來打算上山看壯觀的礦洞,再上紅花嶺離開沙頭角,惟因為遇上了小導遊,我們在蓮麻坑村逗留的時間遠超過預期,只好改變路線,聽村民的意見,沿邊境鐵絲網翻山去香園圍找車離開。
從蓮麻坑村步行去邊境。


邊境及「國際橋」

鐵絲網的另一邊已經是深圳了

難得來到邊境,當然要拍張到此一遊照

沿邊境鐵絲網找上山的路,甚有偷渡 feel


偷渡 feel  again。嚴格來說,鐵絲網邊的路本來「唔係路」。這些「路」都是蓮麻坑解禁後由行山人士「格硬」行出來的。對於不行山的人來說,走這些「唔係路」可能很「崩潰」,但我們都覺得很刺激。

「偷渡」要守望相助


從「偷渡」的路望向「國際橋」。「國際橋」又是蓮麻坑一個有趣的景點。原來在清政府租借新界予英國的時候,一些位於邊境的農村被政府以深圳河為界分隔,河的北面屬中國,南面屬香港。為方便同村村民繼續在本來的農地耕作,兩地政府向村民發「耕作證」。當村民「跨境」耕作時只要在「國際橋」上出示「耕作證」即可,不用其他證件。惟持證人士需在即日下午六點關閘前回村,也不能超出南坑、水湖、上水、元朗和粉嶺等限定範圍。隨著深港兩地經濟發展,使用「耕作證」經「國際橋」過境的人已經不多。我們剛好看到了一個女人過關就拍了下來。

風吹草低見山友

「擒」上邊境鐵絲網旁的引水道之後,又得穿越人咁高的草堆上山。幸有行山人士沿路留下絲帶才不致迷路。

跟草堆戰鬥完畢之後,終於上了山,景況變得開揚

在山上眺望深圳




落了山就是香園圍的公路,剛好在禁區警崗前,可以坐從蓮麻坑開出的小巴去上水。在公路旁行走時不時看到因為沒有禁區紙而折返的單車友及私家車。在沒有禁區紙的情況下進出蓮麻坑都需要翻山越嶺,太不容易了。但蓮麻坑實在是個有趣的地方。隨著新界東北發展,還是要趕快來看看。


延伸閱讀 : 
山水傳奇 - 蓮麻坑 隱世桃源 (香港電台2009年的節目,有未修復的葉定仕故居、未殺校的敬修書院)
蓮麻坑解禁 200遊客遭攔截掃興 (想入蓮麻坑又唔做功課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跟Mirror 悲喜與共 - 記Mirror Feel the Passion Concert

入坑三年,終於可以以合理距離現場睇到Mirror 12子的演出。雖然去年有兩次機會見到mirror,分別係迪士尼Fantastic Meet活動的mini concert 同埋喺會展搞嘅12怪盗分享會,但兩次的體驗都頗災難性。迪士尼那次雖然已提早兩小時去擺位,但因係唔夠早,連鏡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