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假期讀了兩本關於八十後的書。一本是八十後學者健吾跟周志煌寫的 <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說的是一批國內及香港的高學歷八十後面對高通漲、高樓價、低人工而望樓輕嘆的故事; 一本是朋友的朋友 Pink寫的< THE TRAVEL WITHIN: 擁抱印度>。這不是印度旅遊書。而是一個關於作者徹底放下香港的所有,到印度靈修尋找心靈快樂及大愛的故事。
<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書中一眾故事主人翁基本上就是自己的生活寫照。一個無顯赫背景和家底的平庸八十後,拿了個不怎麼值錢的學位,打著不怎麼有前途或錢途的工作,面對樓價被瘋狂炒高,不吃不喝幾十年都買不到一個豆腐潤大的單位置業安居,還得為保飯碗花一大筆錢去讀一個實際上沒有需要的碩士課程,既無奈,又無可奈何。這根本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記得我在澳洲打工旅行時,那些跟我一起在農場幹活的低學歷、低技術本地工人一樣可以有房子,有車子,有生活,放假還可以一家大細自駕遊享受人生。反觀香港,連大學畢業生買樓都得節衣縮食,降低自己的生活質素去供房貸幾十年。就是工作不如意也不敢辭工。八十後讀書時,大概都被父母勸說過要俾心機讀書,讀到大學後生活就有保障了。現在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也不見得生活比父母一輩好。起碼父母年青那個年代,還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安居置業。而我們這一代,想上車還得靠父母付首期。父母給我們供書教學的使費,好像永遠都還不完。香港和中國的高等教育擴張比社會發展步伐還要快。我感到我們的社會並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及機會給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更枉論碩士生。現在大學生的工作,很多本來就是中學生做的; 碩士生做的管理級職位,短期之內也輪不到我們八十後。既然社會根本沒那麼多職位需要碩士生,讀碩士是不是必要的呢? 既然在香港買樓就得做樓奴,那買樓是不是必要的呢?
當很多香港和國內的八十後在生存與生活之間掙扎時,我們的社會亦出現了像 < THE TRAVEL WITHIN: 擁抱印度> 中的Pink這種與眾不同的八十後。當初從朋友口中聽到Pink的轉變時,我感到很震撼。我覺得她本來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都挺不錯哦。放下香港的一切到印度過簡單靈修生活,去落後國家當義工,聽起來不似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八十後會做的事。讀過她的書,我比較理解她的想法,亦不再覺得她的行為是瘋狂。Pink在書中提到,她出身於貧困的暴力單親家庭。這個別人眼中的不幸反成了她豁出去過新生活的動力和本錢。如果我是她,或者也會作同樣的選擇。當大多數八十後營營役役,為生計、物質、買樓而苦惱時,原來還有人可以不隨波逐流,不按常理出牌,以另一種態度去面對生命,放下物質需求,追求心靈上的快樂,過著跟世俗迥然不同的人生; 當我們在香港被地產霸權壓得透不過氣的同時,有人已經選擇離開,用行動去證明香港人的生活並不局限於香港,可以是全世界。問題是有沒有guts去踏出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只是,我不是Pink。我沒有那種guts和本錢放下我在香港的所有。我想我還是比較接近<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那一類八十後,買不起樓,亦不想買,等冧市,等政府打救。只期望在生存與生活之間,生活的比例可以佔多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